没有需求池的场景和问题
信息丢失的问题
最近工作的时候,发现当开发的周期拉长之后,如果开发再问我需求的相关细节,就有点遗忘,这时候再向客户和相关人员求证就不太专业了。而且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需求模棱两可的情况,如果记错了交予开发实施,等实际上线的时候再去改,成本就比较高昂了。
当面交流的缺陷
也是最近才发生的事情,在跟进需求的过程中,和后端人员沟通了需求的相关实现,结果在测试的时候,发现功能展示和预期不符,原因是因为后端和前端沟通的时候,信息存在了遗忘和加工的现象,传达到前端这里需求就面目全非了。这样的错误是很难杜绝的,但可以建立合适的机制去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。
记录的需要
之前在完成实例筛选器功能的时候,客户提出了一些优化的建议,我整理好了之后,去找开发人员口述了相关需求,原先想的是这是一个小需求,并且开发就和我隔了几个工位,所以就随意了一些。上线客户使用的时候,发现没有更新相关的功能,回去和开发沟通,开发说不记得和我沟通过了。这中间跨度比较长,而且当时没有留下记录,只能自己背锅了。如今复盘,发现记录留存是很重要的,最起码可以在出问题的时候分清楚责任归属,以前觉得老同事就隔着几步路还要发钉钉很奇怪,现在也终于理解了。
建立需求池
根据查询的资料和实际业务场景的需要,我建立的需求池有如下字段:编号、模块、功能点、需求描述、场景描述、需求类型、优先级、提出人、提出时间、需求状态。
以下是这些字段的详解:
1)编号:需求的唯一标识,可用序号罗列,也可以用日期+当天提交需求的序号统计;作用是作为每条需求的唯一编号和快速查询需求。
2)模块:根据产品模块去划分,例如“个人中心”作用是将需求统一归类到某个模块下,在进行版本规划时,可以优先从某个模块中筛选,同时便于根据模块查询。
3)功能点:简单描述需求的功能,也就是要做什么;这样我们快速查看某个需求时,能一眼看明白这个需求是要新增或修改哪个功能。
4)需求描述:需要描述清楚需求的完整性、一致性,需要精准的描述;如果产品经理在后续想不清楚这个需求到底要做什么,可以通过需求详细描述来回想或了解。
5)场景描述:了解用户在什么场景下产生的需求,便于我们分析需求背后的价值,在给开发转述为什么要增加这个需求时,可以清晰的说明是因为哪些原因,更能说服开发愿意做这个需求。
6)需求类型:
- 新增功能:目前平台没有实现的功能;
- 功能改进:对目前平台已实现的功能进行优化;
- bug修复:系统功能使用出现问题,与正确的设计逻辑不一致;
- 用户体验:例如页面按钮摆放的问题,发送消息时发送按钮放在右侧,可以按照用户的使用习惯设计;
- UI优化:页面体现内容,如按钮颜色;
- 内部需求:公司内部产生的需求,如开发一个内部OA系统;
- 删除需求:对平台已有的功能进行简化;
- 接口需求:使用对方提供的接口,或给对方提供接口。
7)优先级:P0紧急重要 → P1紧急不重要 → P2不紧急重要 → P3不紧急不重要;可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商业价值、需求类型、需求层次等信息综合判定优先级,按照四象限法则将需求分别放进这四象限中,最后按照顺序一一完成;可以帮助产品经理有条不紊的完成工作,也可基于优先级这几个分类考虑到版本规划中。
8)提出人:原需求的提出人,便于日后有疑问可追溯。
9)提出时间:需求的提出时间,方便我们了解是什么时间提出的需求,同时可以利用提出时间来规划需求的紧急程度。
10)需求状态:需求的生命周期,待讨论、暂缓(标注原因)、拒绝、需求中、开发中、已发布;主要作用是可以对需求的流转状态进行跟踪,可以了解需求在不同阶段的状态,发现问题及时调整。
11)备注:其他任何信息,如:需求期望完成时间、被拒绝原因、暂缓原因。
以下是设计的需求池模板:
小结
需求池建立完毕之后,放在公司的知识库里定期维护就可以了,也方便其他同事看具体的需求,同时注意一下开发进度表的任务状态,及时更新需求状态即可。
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