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初取名叫读书笔记,后来感觉改名叫读后感更妥帖些。我文章的着重点非在整理本书知识框架,而在于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与教训,给当今生活以启迪。
读史之意义
先谈几句我对读史的看法,我读史不多,一些历史故事是我研究诗词的时候顺带看到的。作为非专业人士,我实在不关心具体到某个时间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,作古的事情了解这么细致没有多大意义。在历史长河中,人类社会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不断演化,古今已大不相同,但人类这一主体基本变化不大。
之前读过的一本书《进化心理学》中主要观点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,社会环境比自然环境的变化更加剧烈。人类因为自身进化的滞后性面临着巨大挑战,即人性难以适应人类文明的进程。试摘取一段以说明:
人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朝不保夕的生活,让人类不得不进化出多巴胺等及时反馈机制,以尽可能地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,提升生存和繁衍的几率。比如尽可能吃掉眼前的食物,享受眼前的快乐,抓住每一个跟异性交配的机会。
可见现代的“文明人”在及时行乐,注重短期效益方面和原始人类没什么区别,千年前人类的七情六欲与我们亦没什么区别,因此从历史事件中研究人性是可行的。
阅读体悟
跑马有点远了,让我们收一下缰绳。我最初接触《中国历代政治得失》的作者钱穆是在高中的时候,彼时看了他的另一本书《论语新解》,被其严谨的治学,广博的征引深深吸引,不禁感叹宾四先生有大才矣。此书我爱不释手,其间书页掉了好几次,我都细心粘连回去,较其他书破损了,我顺手卖废品了事,可见我对它是多么喜爱。
由此,我对于钱老其他书也产生了兴趣,将它们列入了书单。未曾想这一拖六七年过去,我才翻开这本《中国历代政治得失》,忍不住慨叹一声时光匆匆如流水。
全书内容简洁精炼,分别就中国汉、唐、宋、明、清五代的政府组织、百官职权、考试监察、财经赋税、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,叙述因革演变,指陈利害得失。
各个部分的具体内容可见全书提纲,我认为这个帖子总结的还是比较到位的,我这里就不细说了,直接来谈谈我的一些体悟吧。
为封建帝制“翻案”
一度认为封建帝制以黑暗、专制便可简单概括,前面加一个动词就只能是推翻,殆受了离我们时代较近的明清两代的影响,认为古来皆是如此,实则不然。
以唐代举例,皇权和相权存在相互制衡的关系,皇帝是国家元首,作为国家统一的象征;而实际政权是掌握在以宰相为核心的政府手中。政府一切最高命令,皆由中书省发出,皇帝画敕同意后,政令再经门下省审核,门下省若不同意,政令涂归封还,还得再走一遍流程,最后由尚书省执行政令。在这一套流程中,皇帝仅对政令有审核权,而不是我们固有想法中皇帝大笔一挥,写下圣旨,下面人领命就去执行。
遇到干系重大的政令,要由中书省和门下省组成的政事堂开会决定,经投票讨论决定是否推行,在当时皇帝政令不经中书门下盖印是违法的,不被下面各级机关承认,可见皇帝也非随心所欲。
人事与制度相辅相成
其次本书论述了人事和制度的关系,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,在当时必有种种人事需要,来创设此制度。制度不是凭空产生的,它必然是为了解决曾经的某项问题,那我们为什么会慢慢会觉得有些制度不合理呢?是因为人事已有了变化。
我想到之前项目组在系统一个大版本更新的前期,制定了一些制度以支持版本能够顺利上线,等后期这波大更新结束,系统逐步迭代的时候,这些制度仍然保留下来,一些同事因此叫苦不迭。
这就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,在战争结束还作为常规政策,那必然是要出问题的。随着人事的变化,制度也应该相应调整,这便是所谓的改革,后来项目组的制度逐渐调整回来,我们的工作也回到了正轨。
那么反过来我们能随便改革吗?也不能,假如人事没有变化,合适的制度便能更好地辅助我们进行工作产出。正如我之前博文提到的,曾经觉得一些繁琐的制度让工作很没有效率,后来慢慢领悟到走流程是一种纠错机制,看似慢了,实则按照制度工作,规避了更多风险,整体上加速了项目进程,慢就是快,体现于斯。
制度无法孤立存在,应相互配合
任何一项制度,决不是孤立存在的。各项制度间,必然是互相配合,形成一整套。否则那些制度各自分裂,决不会存在,也不能推行。
如今国家呼吁放开二孩,再到生三孩,明眼人都看出来国家缺少劳动力了,但只是推行这个政策又能有多少收效呢?如今生育成本如此高昂,有多少人能生这么多?必然要配合教育、医疗、房地产等多领域政策颁布,才能提高民众的生育意愿。当然这个道理我都知道,政府中有如此多有识之士,必然也是清楚的,我就不搬弄口舌了。
说起政府这么多有识之士,我又想起书中的一段话:
社会平等,什么人该爬上来当官掌权呢?中国传统政治,规定只许读书人可以出来问政,读书人经过考试合格就可做官。读书人大都来自农村,他纵做了官,他的儿孙未必仍做官,于是别的家庭又起来了,穷苦发奋的人又出了头,这办法是好的。
不过积久了,读书人愈来愈多,做官人也愈来愈多,因为政权是开放的,社会上聪明才智之士都想去走做官这条路,工商业就被人看不起。中国很早就奖励读书人,所谓学而优则仕,聪明人都读书,读了书就想做官去,所以使中国政治表现出一种臃肿的毛病。好像一个人身上无用的脂肪太多了,变肥胖了,这不是件好事。但这现象,直到今天,还是扭转不过来。
注意这本书是1952年钱老在台北养病间隙写的,这段话在当今,尤其是近几年,显得格外反映社会现状,可见某种情况下历史是个圈,兜兜转转我们又走回来了。
在本世纪初,中国经济快速腾飞的那几年,人们对公职还没那么热衷,近几年经济增速放缓,疫情等多种影响,人们都一窝蜂去考公务员了。我了解了一下江浙沪公务员的待遇,确实是相当不错啊,但我有两个疑惑。
第一,人才都跑去当公务员了,工商业缺乏人才,那么谁来供养这么多公务员呢?
第二,蛮多地方政府都很依赖土地财政,在人口增长见顶,房地产遇冷的当下,卖不出这么多地,哪有这么多钱供养公务员呢?
当然我觉得发达地区起码短时间不用考虑这些,当公务员还是很不错的,欠发达地区或许真的要考虑这个问题。另外我这个人预测眼光向来不准,买基金买啥跌啥,属于鬼见愁级别的。我死之前,宇宙的尽头一直是编制也不好说啊。
好人事只顶一时之功,重在立制度
领导能力强,把好多问题都独立处理了,有的时候并不一定是好事,没有确立下好的制度,领导未来离开了,组织又该怎么办呢?
汉光武自身是一好皇帝,明帝,章帝都好,然而只是人事好,没有立下好制度。因此皇帝好,事情也做得好。皇帝坏了,而政治上并不曾有管束皇帝的制度,这是东汉政治制度上的一个大问题。也是将来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个大问题。
隔壁组的项目经理曾经是技术骨干,什么事都讲究亲力亲为,经常加班到深夜。我观察他总是把复杂的任务交给自己,轻松的任务交给组员,这种情况下项目也勉强支撑下来,没出现什么问题。
但这只是人事好,而未确立好的制度,没有给成员相应的历练,久而久之,如果领导自身出了问题,那整个工作都会停摆。果然前段时间公司集体阳了的时候,项目经理在家休养,隔壁项目组的工作就出了大的问题,只能等项目经理回来才能解决。
建立完善的制度是维系项目组,乃至整个公司的关键,领导特别重视我们工作文档的输出,其中一项原因便是如果我们其中有人离职了,替补者能根据这些文档快速熟悉工作,尽快投入到生产中。
与其寄希望于天降伟人,不如踏踏实实完善制度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很好的,扎根于现实土壤,吸收外来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成长。只要不随意去解释中国特色,对社会主义不教条化,哪怕伟人老了、伟人走了,我们仍能稳步向前。
相信制度比相信人可靠得多,这是我的一点浅见。
最后
有的人对《中国历代政治得失》有一些批评意见,这无可厚非,当时历史材料没现在丰富,钱老存在历史局限性,出现一些纰漏也可以理解。我不是专业历史人士,不经过考据我也看不出来。
但我觉得我们手上拿着iphone去批评贝尔发明的电话,忽视了我们站在前人搭建的阶梯上,这是很狂妄的,反过来说你要硬说iphone没贝尔电话好,也是失去了客观性。
这一观点对于好多传承下来的事物都适用,厚古贬今,厚今薄古都不是合适的态度。
另外还有些人借此抨击钱老,我觉得更没必要了,钱老的”遗憾“就是跟着国民党去了台湾,本书中提到的统治者,也是就蒋家父子言。成王败寇,我党战胜国民党是必然的历史趋势,便有人说钱老立场有问题,而钱老书中字字不离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关切,谁又能说他立身不正呢?
评论 (0)